截至2018年底,中國檢驗檢測機構達39472家,全年營業收入2810.5億元;從業人員達117.43萬人;擁有各類儀器設備633.8萬臺套,資產原值3195.5億元;出具檢驗檢測報告4.28億份。
企業制已成為檢驗檢測市場主流,占到機構總量的65.87%,標志著市場主體結構正在進一步優化,當年處于萌芽狀態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已然成長為“參天大樹”,當之無愧地撐起了檢驗檢測產業的半壁江山。
檢驗檢測作為生產性服務行業,主要為生產活動提供各種支持的服務,具有專業性強、創新活躍、產業融合度高、帶動作用顯著等特點。掌握了檢測話語權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著掌握了質量和標準的定價權,是全球產業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目前全球檢測、檢驗與認證市場規模在2300億美元左右,其中45%的份額由獨立的第三方機構提供,市場規模約1000億美元。SGS是全球最大的綜合性檢測機構,市占率約6%。全球市占率前20位檢測機構占第三方檢測市場比重約40%。
目前全球檢測市場中,主要被歐洲(占比30.20%)、北美(32.10%)和亞洲(25.20%)占據,剩余地區合計占有檢測市場的12.50%。第三方檢測具備公信立本、高度分散、資本密集、先發優勢、資產質量優異的行業特性。
隨著檢驗檢測認證市場的擴張,國內相關檢測認證機構快速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2年我國產品檢測實驗室僅有5500個,體系認證機構122個,國家檢測中心240個,到2018年全國共有檢驗檢測機構39472家,較2017年增長8.66%。其中,國內產品檢測實驗室已經超過35000個,認證機構484個,國家檢測中心791個。國內檢測實驗室基本保持了13%左右的年均增幅,與行業需求增長程度較為匹配。
2018年,全國檢驗檢測服務業中,規模以上(年收入1000萬元以上)檢驗檢測機構數量達到5051家,營業收入達到2148.8億元。規模以上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僅占全行業的12.8%,但營業收入占比達到76.5%,頭部效應較為明顯。
我國檢測行業近年來發展勢頭持續向好,但“小、散、弱”基本面貌仍未改變。從機構規模上看,2018年,從業人數在100以下的檢驗檢測機構數量38023家,占機構總數的96.3%,絕大多數檢驗檢測機構規模偏小。從人均產值來看,我國檢驗檢測機構的人均營業收入23.93萬元,經營狀況并不理想。作為對比,2018年外資機構人均產出達到54.69萬元。從國際市場拓展來看,能在國境外開展檢驗檢測活動的機構僅273家,國際影響力較為薄弱。
與外資檢測龍頭相比,中國第三方檢測總體仍處于起步階段,多數檢測機構在全球化布局、實驗室和人員投入、檢測領域等方面仍有較大成長空間。從SGS的成長路徑來看,長期的信譽積淀、持續的研發和人才投入、推進多元化和全球化布局是成長為世界級檢測龍頭的必由之路。
國務院在2011年和2014年分別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高技術服務業的指導意見》和《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確定了檢驗檢測行業八大高技術服務業之一的地位。相關部委對于檢測行業的規劃重點在于促進行業規模增長,提升檢驗檢測能力和水平,培育頭部檢測機構,促進市場化改革等方面。我們認為,國內檢測產業規模穩健增長,市場化進程快速推進是大勢所趨。未來民營第三方檢測機構將快速崛起,國有檢測機構與民營檢測機構有望發揮在各自的領域各有優勢。國有檢測機構在強制性檢測,對于國計民生有重大影響的戰略產業具備優勢,民營檢測機構對市場化程度高,生產和消費領域的新興檢測需求反應更為靈活及時。
我們看好第三方檢測行業的長期成長空間,檢測行業的發展順應了產業結構升級和居民消費升級的發展要求,具備較強的長期增長確定性。國內第三方檢測機構還處于發展初期,市場結構十分零散,頭部檢測機構與外資機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隨著國內檢測行業整合推進,以及頭部機構持續擴張,我們認為國內有望出現若干家比肩SGS級別的檢測機構,潛在成長空間巨大。
要堅持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以技術創新為根本,充分利用“互聯網+檢驗檢測智能化”等新技術、新模式,增強檢驗檢測核心競爭力;以制度創新為推手,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切實提升檢驗檢測可持續發展能力。
此外,要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的有利契機,大力推進數據、技術和資源共享,打破行業、學科間的壁壘,實現創新要素無障礙流動,擴大不同領域、區域間的交流合作、整合重組,加快構建第三方檢測產業重組和資源配置新格局。